-
如何讓孩子快樂地交朋友
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際交往關系的基礎和前提,孩子的幼年基本上都是在家中進行教育的。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,他們從小容易被嬌生慣養,很多事情不用自己去操心,父母全都包辦代替,這樣一來將使許多孩子失去與人交往的機會。當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,需要接觸到其他小朋友的時候,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了。那么,怎樣讓孩子學會與人相處、與人交往,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,這就成為父母很重要的一課。 1.給予孩子友誼的空間 現代社會,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之心漸漸減少,很多人都對他人懷有警惕心理,也就不可能像以前五六十年代那樣,孩子之間可以自由自在地溝通和玩耍。就算是同住一個小區單元,對面鄰居是誰都可能不認識,這也就導致了孩子的友誼空間狹窄,父母應該想辦法擴充孩子的友誼空間,同齡的孩子總能找得到,父母給予孩子空間,他們才能有機會找到友誼。 2.助人為樂搭建好橋梁 孩子如果是一個自私自立的孩子,那么友誼離他們很遠是很正常的事情。但是如果孩子是一個文明有禮,助人為樂的好孩子的話,他們一定不會缺少友誼。因此,家長們要從小引導孩子學會講文明、有禮貌,懂得助人為樂。這有助于他們收獲更多的友誼和幫助。 3、告訴孩子要學會分享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找到好朋友,之所以和其他小朋友不合群。這和現在孩子成長的空間受限有著很大關系,因為孩子生長在一個單一的家庭環境之下,家人以他們為中心,要什么給什么,他們也就以自我為中心,不知道分享,更不會說謝謝和感恩。這就導致他們到集團環境之中也以自我為中心,友誼自然也就會離他們遠去。要想孩子快樂交友,父母們就要從小教會孩子學會分享,把自己喜歡的食物、書本、玩具、快樂等分享給大家,友誼也就在不知不覺中牢牢建立起來。 4、良好行為習慣有幫助 對于一個一身壞習慣的孩子,不止是同齡的孩子不喜歡他們,連大人也不會歡迎他們。有些孩子不講衛生,做事拖拉,沒有禮貌,亂拿他們物品等等,都是不受友誼歡迎的。因此,父母們從小幫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非常重要,學習習慣、生活習慣、文明禮儀習慣,一樣也不能少。有些父母只知道孩子沒有朋友,卻從不在孩子身上找問題,那就麻煩大了,永遠也找不到朋友,永遠也不知道問題在哪兒 5、教孩子欣賞他人。 孩子在交朋友的過程中,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,會感知到優越與挫折。面對挫折,孩子們的羨慕、嫉妒可能只是一線之隔。父母對孩子適時進行心理疏導,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不完美,學會欣賞同伴。
-
要小孩學好英語,小學生家長應如何配合與監督?
一、讓孩子多聽錄音 在少兒英語教學中,首先是加強聽力訓練和說話訓練,然后才是讀寫能力的培養。聽說能力差,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差,為此,家長一定要配合學校來要求孩子,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多聽,多聽純正的錄音,聽幾遍、聽清楚了以后,跟著說。 二、讓孩子大聲說英語 家長要每天留出15分鐘左右時間讓孩子讀讀英語,不管當天有無英語課。我們要鼓勵孩子大聲地朗讀、對話、問答,大聲說,不害羞,這樣有利于清楚地表達自己,也有利于他人糾正自己的錯誤。結合這兩點因此我們的家長每天要督促孩子至少要聽讀30分鐘,并簽好字。 三、讓孩子熟練背誦課文和單詞背誦是一項基本功,可以積累一些日常用語,到用的時候就可以脫口而出。我們在背誦過程中要注意上下文的理解,在理解的基礎上達到背誦的要求,課文中涉及到的相關詞組和重要句型,要讓學生熟記,并能用它們來造句、說話。 單詞亦是如此,分散記憶、根據讀音記憶單詞都是可取的方法。有時,我們回家布置抄寫單詞,其目的不在于抄,而在于提醒學生記憶這些單詞。但是在日常學習中,學生不重視這項作業,認為只是抄抄而已,不做也沒什么關系,其實他連抄寫都不做,根本別說是去背了,結果幾次下來,他負債累累,應付不過來,學習處于被動狀態,從而影響了以后的學習,出現退步現象。 因此,請大家在家里督促孩子保質保量地完成英語作業,該讀的讀、該說的說、該寫的寫、該記的記,及時鞏固,養成良好的習慣。父母親的良好榜樣起著很大作用。孩子一般還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,這時,父母親對學習的態度,特別是行為,會極大地影響孩子。
-
專家:讓家校關系正位,莫讓家長群變成“指責群”“攀比群”
近日,陜西的一名網友在網絡上發布了一則信息,隨即引發網友們熱議。網友截圖顯示:一家長在班級微信群詢問老師全班平均成績,并希望老師能夠分析學生為何出錯,不料被語文老師辱罵并讓“轉學”。隨后,校方稱已對當事老師進行了批評。有網友表示,如果雙方私聊,而不是在家長群里公開討論,或許就不會激化矛盾。 事實上,家長群的管理問題尚存已久。 家長群本是方便家長和老師聯系、減少家校溝通成本的便捷平臺,也曾為促進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結合作出過貢獻。但最近卻不時因群成員之間“水火不容”而屢生事端:有的家長因受不了群里的阿諛奉迎、攀比炫耀而“憤然出群”,也有家長因質疑老師給孩子排座位、沒按老師要求填問卷而被“掃地出群”,甚至有家長因為開跑車送孩子上學而被“踢出群”。 相信家長和老師都是愛孩子的,也都愿為孩子的成長付出努力。然而雙方在教育分工上的不明確、家校銜接上的不順暢以及教育方法上的不匹配,讓雙方共同的美好愿望時常走向它的反面,從而釀成彼此的芥蒂和不快,一些極端現象還被傳播到互聯網上,引發其他家長群及社會的憂慮。 學生家長 (群里)可能有六七十個家長,班主任發一個通知,家長都點贊,就把消息都覆蓋掉了,其他想看的人可能看不到了。 學生家長 (聽說過)剛剛上學上一年級的這種家長群里,(有老師)說某某家長(學生)作業沒有做。 學生家長 家長在老師群里跟風點贊可能存在這個心理,就是說想讓老師多關注一下自己的孩子。 據媒體報道,有家長在群里排隊稱贊老師,發布育兒經,因私事互懟,甚至發布拉票信息……家長群中的重要通知很快就被刷屏了。此外,家長群的“變味”,也增加了老師們的課外負擔。 把更多的內容,孩子學習情況一些反應,實際上是對孩子隱私的一種泄露,(并不能解決問題)不能夠解決什么問題,家長回復當中,班主任也要花時間去看去處理。 家長群是家長和老師的交流群,更是家庭教育和課堂教育兩種教育互相溝通協調的網絡空間。家長們的言行舉止、價值取向,如果時不時散發出銅臭味、市儈氣和庸俗氣,那么對于孩子們,無疑都是一種惡劣的負面影響。當部分“家長群”變味成老師和家長責任互推、互怪的“指責群”,家長們互相炫富的“攀比群”,不僅“家長群”原有的溝通功能消失,而且這樣的負面情緒還會通過家長傳染到孩子身上,造成一些孩子之間的矛盾,甚至扭曲正處青少年階段的他們的價值取向,影響校園正常的學習生活風氣。 孟德斯鳩說:我們接受三種教育,一種來自父母,一種來自教師,另一種來自社會。家長群無疑也是個承載教育功能的“小社會”。我們應當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家長群,讓孩子在這里學習社會規則、人際往來和正常的行為規范,而不是被污濁的氛圍包圍、熏染。 國內有關教育專家認為:家長群出現各種新聞和問題,關鍵是沒有定位好家長群的性質,家長群實際上是工作群,工作群主要是由學校班主任向家長發布家校聯系的信息,但是過去的家長群變成了聊天群,變成了家長去打聽學校孩子的表現,和學習成績的群,包括老師在家長群里布置相關的作業的群,這都是家校關系不明確導致的家長群的異化,因此現在地方部門發布對家長群的公約、規定實際上就是讓家長群回歸到安靜,不再那么喧囂,以前的喧囂實際上是家長群的不正常態,包括家長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錯位,目前來講我們應該非常明確的定位好學校應該干什么,家長應該干什么,家校之間的溝通不要沒落,也不要喧囂,家校之間最好沒有信息就不要互相打擾。
-
父親的格局,決定孩子能飛多高
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需要的母性之愛呈遞減趨勢,父性之愛呈遞增趨勢。 嬰幼兒階段:母性之愛80%,父性之愛20%; 小學低年級:母性之愛70%,父性之愛30%; 小學中年級:母性之愛60%,父性之愛40%; 小學高年級:母性之愛50%,父性之愛50%; 初高中階段:母性之愛40%,父性之愛60%。 中學階段是孩子成長的浪漫階段的結束和精確階段的開始;是由母愛為主向父愛為主的過渡期。這一時期,母性之愛應該適當減少,父性之愛應該適當增加。 有心理學家指出,在孩子12歲之前,往往會把父親當成自己的偶像。孩子對父親往往有一種強烈的崇拜之情,把父親當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。孩子會下意識地去模仿父親的行為方式,在心智成熟之后,會努力去抵達或者超越父親的高度。 曾國藩之子曾紀澤就是一個例子,曾紀澤以父親為榜樣,為人處世、做官做事都向父親學習。曾國藩在處理外交事務——“天津教案”中,處置失當,名聲跌落谷底。曾國藩意識到外交的重要性,于是常常告誡曾紀澤要開眼看世界。曾紀澤發奮學習外語,后來在外交事務中發揮出色,捍衛了國家利益,成為當時中國最著名的外交家。 相對于母親而言,父親一般不會溺愛孩子,他們往往給孩子指明一個方向,讓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抵達。孩子有較大的空間去發揮,也可以鍛煉自立的能力。 所以,父親給孩子最好的教育,不是事無巨細的體貼照顧,而是指引方向的立志教育。一個好的父親,一定要在格局和立志上為孩子做好榜樣,這在未來將會決定孩子所能抵達的上限。 在家庭教育中,父親是孩子的榜樣,父親的格局往往決定著孩子未來能抵達的高度。 在父愛中長大的孩子,有很強的安全感,自信陽光,敢于嘗試,敢于突破,往往有著更高的上限。
-
小升初路上給家長孩子幾點建議
小升初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擇校,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適應學校、適應中學的學習,鍛煉孩子自己的 獨立能力,這個過程往往被家長們忽視了。今天主要就想給家長和孩子們幾個建議,家長們可參考一下。 實事求是 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雖然很多家長熱衷熱門學校,但熱門學校不是小初銜接的唯一選項。 在選擇學校時還需要考慮孩子與學校將來教學要求的匹配度。如果孩子的基礎非常薄弱,“死追”熱點初中,這不是一個理智的做法。因為所謂熱門初中的大多數學生基礎好,學習和理解能力突出,學校的教學要求就比一般學校和班級高得多,很多孩子智力水平和生理發育的速度和成熟度客觀上呈現差異,學習接受能力相對較慢,有些孩子跟不上,日積月累成績就會變得很差,這樣孩子心理上承受的壓力將非常大,從而影響學業正常發展,甚至越學越差。 每個孩子各有自己的成長方向,建議家長放平心態,根據孩子實際能力和水平,幫孩子找對位置,選擇適合孩子學業發展的學校,可能對孩子成人成才更有利。 倚重名氣 不如著眼細節 倚家長選擇學校不能只看學校名氣,不顧校園風氣。校風純正,有利孩子心理發展和學業提升。考察校風,家長從學校管理細節入手,是判斷一個學校校風最簡單的辦法。 家長可從詢問對學習暫時落后學生的幫扶措施,看一個學校是否貫徹了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要求; 學校對于一些學有余力學生是否有特別指定的教學計劃或培養方案,可以看出學校是否因材施教,讓學生各得其所。 傾慕熱門初中 也要考慮時間成本 不少家長貪圖學校的名氣,一味追逐上熱門學校,導致孩子每天把很多時間消耗在趕車上學途中。 對于三年的求學而言,他們比就近入學的孩子浪費很多的睡眠和學習時間,這對孩子學習生活會有一定影響。一方面孩子因為睡眠時間少而影響身體發育;另一方面,因為學習時間有限導致學習負擔加重。 其實孩子的未來三年不僅需要求學,也需要健康的身體。如果一些家長執意跨區選擇學校,建議考慮交通的便利因素,比如是否選擇學校靠近公交站點。所以選擇一所好的寄宿學校也是不錯的選擇。 致孩子們: 【主動適應心態】 周 圍的同學基本都不認識。偶爾可能小學認識的同學一起升入到中學,一般情況下基本上同學都是全新的。娃娃們要主動與中學的同學交流,尤其是內向的同學,你需 要能夠一起笑、一起鬧的朋友們,打開自己!陌生的校園環境有太多未知。你可能不習慣學校的食堂,覺得飯菜不和胃口;你可能不習慣宿舍環境,左翻右滾就是睡 不著覺。娃娃們,需要你適應這里的新環境,讓自己積極融入進去,未來的3年即將在這里度過,等到一切過去你也會懷念這個地方。全新的授課教師不一定能接 受。你可能就是不習慣這個老師的授課風格,覺得無趣或者覺得講得聽不懂,上課的時候就很想睡覺。娃娃們要主動的調整自己的心態,千萬不要因為一個老師影響 一科的學習,這是很得不償失了!娃娃們,需要你們適應環境,積極的融入吧,去在這個校園的每個角落看書、瘋玩;去跟自己的同桌混熟,也跟其他同學要達成一 片;去跟老師親近,每位老師都是愿意幫助你的!總而言之,自信、積極擁抱!
-
如何看待家長是否需要陪寫作業?
最近‘家長陪寫作業心梗’的討論沸沸揚揚?源自 網上流傳一份“陪讀家長”的特殊病歷,說一位媽媽“陪兒子做作業到五年級,然后心梗住院了,做了兩個支架。想來想去命重要,作業什么的就順其自然吧。” 心梗作為一種疾病,病因復雜,一個人得心梗,當然不能簡單歸因于陪孩子讀書做作業,但這份病歷,還有類似各種段子在家長圈熱傳,引發廣泛共鳴,從一個側面說明陪孩子做作業,已成為很多中國家長的心頭之痛。 但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,現在的競爭壓力真的太大了。現在孩子受到的壓力可能是我們小時候的好多倍。 在媒體報道中,很多親子教育專家、家庭教育顧問等給家長支招,比如要家長“少教多問,少做多看。逐漸淡化領導者的角色,并由領導者向組織者、陪伴者過渡,而最好的狀態則是協助者角色”等等。 當然,從家庭教育角度看,中國有許多家長缺少正確的教育觀念,對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合實際的期望;更多家長缺少得體的教育方法,沒有重視對孩子從小進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;還有一些家長忽視言傳身教,家里麻將、酒席不斷,孩子耳濡目染對讀書學習缺少基本興趣。家長這時再日夜陪讀,也于事無補。 從這個意義上說,教育家長如何學會做父母,仍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現實問題。這些親子教育專家、家庭教育顧問的意見建議,也不無可取之處。 但是,稍了解中國當下中小學教育的現狀就可知道,眼下陪孩子做作業成為家長心病,核心問題并不全在家長一邊。回想10多年前,我女兒讀小學初中時,面對“陪讀”,我也充滿了困惑。孩子從讀小學開始,各門課老師都各行其是,從不協調,家庭作業量大,是多年頑疾。而且這些作業,大量都是機械性重復,內容單調枯燥,極容易破壞學生對某一類知識的基本興趣。 讓家長困惑的是,一些作業就是布置給家長的:要求家長給學生出題,幫學生完成手工作業等,比如做模型、縫衣服等等。有些任務學生根本不可能獨立完成。家長只好代勞,很多學校最后把類似成果還作為教改成果四處展覽。這等于給了學生弄虛作假的“虛假光榮”,背離了教育的目的。 如今,老師建立了各種“家長群”,時不時就會空降任務,家長則隨時待命。許多學校布置給老師的工作,被“眾包”給了家長。家長為了孩子,即使心里不情愿,也個個都表現得奮勇爭先。 這些主動給自己加戲的家長被網友稱為“家長群里的戲精”。在表面的熱烈之下,背地里積累了家長很多怨氣,造成與學校之間的矛盾,引發了各種問題。 學生培養,的確是學校與家庭共同的責任,但是,學校是專業的教育機構,必須明確學校與教師的責任邊界,在我國目前優質教育資源總體短缺的情況下,教師與家長之間很難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對等關系,總體看,教師處在強勢一方。 我們必須看到,當下家長陪做作業成為一個社會問題,主要原因就在于學校默許放任教師把自己的分內工作轉嫁于家長。 誠然,家長陪孩子做作業,確實在很多方面,對雙方都有幫助。現在很多家長知識水平也很高,一起參與孩子的學習,既能增進親子感情,也有助于孩子獲得更多學校教育之外的成長。但是,學校也應該考慮家長的實際情況,不排除很多父母,確實很忙,很累,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完成,會把孩子的作業視為負擔。 所以,陪孩子寫作業原意是好的,但“陪孩子寫作業”以及盲目全程跟隨督促的類似行為,本質不光不會幫到孩子,還是阻礙孩子自立成長的罪魁禍首,這事兒萬萬不可亂干!
新聞News